康熙就說起了胤祝還沒有出生之時,道教天師王常月坐化飛升之前進宮求見,留下的一則預言。
那是康熙十九年。
康熙剛剛掌控朝堂沒幾年,對佛道都很尊敬,王常月從順治年間就三次奉旨在京城白雲觀主講,之後也經常奉詔進宮,康熙雖然不相信道教的飛升仙話,但卻因王常月談吐不俗對他另眼相看。
面對朝堂的錯綜複雜形勢苦惱時,康熙也從王常月受過方便戒,聽過些道家經筵。
十九年的夏天王常月突然進宮求見,康熙接見了他,談道之後王常月告辭,卻是留下了一句話:「國朝將遇大厄,戊辰年君將有子,龍年生之幼子,若是能夠在多水之地長成,或可助國朝度過這一大厄。
龍子身上的福運濃厚,但常言道過猶不及,福氣過多也會走到反面,小皇子若是長在皇宮這種人口繁茂之地,恐於人口不利。
萬歲切記,倘若龍子不知其來歷,二十加冠之日回歸,才有那麼一絲機緣能幫國朝避開厄運。」
康熙當時根本沒有放在心上,卻不想王常月當日回到白雲觀就坐化了,他心中便有絲狐疑掛著,這絲狐疑直到二十七年德妃生下一對雙生子才怦然落定。
龍年幼子。
二十七年只有德妃生下一對雙胎,原來此幼子真是年紀最幼的兒子。
更奇特的是那孩子腳底板還有一個龍形胎記。
康熙合上包裹著孩子的襁褓,一下子就想到了十九年王常月留下的那句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當下一狠心做了決定。
他連跟德妃商量都沒有,直接讓梁九功和龔全生把雙生子中的幼子帶出皇宮,然後讓龔全生這個大監親自帶著小兒子去了江南定居。
德妃可能是知道她當初是生了一對雙生子的,但這些年從來沒有多問過一句。這是康熙對德妃最滿意的地方,很識大體。
其實把孩子送走之後,因著要隱瞞他的皇子身份,康熙並不讓那邊經常傳消息回宮,他在江南有眼線,便密令曹寅、李煦對之加以關注。
但對於胤祝的身份,他們二人皆不清楚。
曹寅李煦一開始還會提那孩子一句,後來倒也淡忘了,而朝事宮事繁多,這麼著康熙甚至好些時候都是忘了這個兒子的。
年初,他看到今年的年頭突然想起那個孩子,密折中問及李煦才得知龔全生那老監已於去年冬去世,病勢突然的他甚至都沒有來得及跟那孩子說清楚他的身世。
康熙也看了這些年孩子的經歷,一直在考科舉,多年了還沒考上個秀才,唯一令他這個皇阿瑪欣慰的就是孩子毅力可嘉。
就很懷疑,這麼個讀書都讀不明白的孩子怎麼可能帶領大清避開可能遭遇的厄運?
聽說這幾年為了考科舉時常生病,只怕也沒有什麼鴻福之運。
但是到底是自己的孩子,目前也到了加冠之年,想了想還是派了老四,這孩子的同胞兄長去把人接回來。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晨雨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