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北岌再清楚不過,所謂的河盜殺人案,實則是榮親王讓曾經的東伯侯賀蘭明殺人滅口的罪行,所以這個應瑕必定是淮南的人。
而他們要應瑕主審,就更能證明父王在衢州背上殺人的罪名,必定是淮南跟世族在背後做的手腳。
這群人慣會算計,如今卻急於攀咬父王,給父王定個莫須有的罪名,屬實狗急跳牆,手裡沒牌可打。
如此趙北岌覺道:「可。」
陽必愕沒想到這趙北岌竟如此爽快的答應查案的人選,如此為確保計劃順利,也提議:「那大理寺這邊,就讓寺丞孫興參與,殿下覺得如何?」
孫興做事細心縝密,在大理寺當差多年,從未與人有過齷齪之語,經手的案子完成得也很漂亮算是可用之才,趙北岌沒有理由反對,因此同意:「無異。」
此案關乎皇族,宗人府這邊必定要由一位身份貴重的皇親參與,陽必愕再問:「那宗人府這邊,殿下屬意誰?」
趙北岌冷笑問:「不知襄雲侯覺得誰合適?」
趙氏嫡系人丁不算興旺,如今留在京畿的唯有睿王算是身份貴重,其餘皇親又壓不住鎮北王難堪大任。
為了不引起懷疑,襄雲侯建議:「不如讓晟郡王參與調差如何。」
晟郡王趙臻,太祖之弟端王的孫子。
當年太祖讓端王管轄北城,端王卻只顧著斂財享樂,導致北城民不聊生,滋生邪教和濫賭之風,因此被砍頭,其親眷也遭流放。
後來先帝感念舊情,加之皇族子嗣凋零,將端王之孫接回京畿,賜封郡王。
這個趙臻雖不是紈絝子弟,卻極為認死理,他認定的事情十頭牛都拉不回來,但他要查一件事情,就一定會認真查到底。
如果不是襄雲侯提起,他都忘了還有趙臻這個皇叔,趙北岌道:「既然侯爺舉薦,本王也無異,只是...」說著掃視了一遍了在場的官員,「既都要查案,不如把清河長公主涉嫌殺害皇貴太妃一案也一併在查,以及王閣老為何怒撞丹鳳門的事情一起查清楚,算是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聽到這,陽必愕臉色陰沉幾分,若是讓宗人府查皇貴太妃的死,必定會牽一髮而動全身,查出淮南其他案子,甚至王閣老被逼撞門而亡的事情也會拔出蘿蔔帶出泥,引起天下學子的口誅筆伐。
趙北岌此舉,是想把事情鬧到難以收場的地步。
陽必愕絕不允許事情朝著難以控制的局勢而去,因此道:「皇貴太妃之事,長公主已經承認是她所為,何須再查。」
說母親認罪,趙瓊枝可是一萬個不服,遂上前理論:「母親什麼時候認罪了?從皇貴太妃的死訊傳出至今,母親從未親口承認人是她殺的。」
看向氣勢洶洶的縣主,陽必愕問:「證據確鑿的事情,難道長公主不認,就能掩蓋她殺人的事實?」
「好啊,既然侯爺說證據確鑿,那麼請把證據交上來,若是證據不足,那就開棺驗屍。」
「縣主這是在胡鬧,皇貴太妃已經與先帝合葬,怎能開棺驗屍。」
趙瓊枝可不是困於後宮跟深宅的女子,她被帝後精心養育,才女的名聲也不是浪得虛名,因此道:「《禮記。王制》言,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皇貴太妃作為先帝的最寵愛的妃子,地位僅次於太后,她死後為何匆匆入棺,不讓朝廷派人去弔唁,甚至陛下派特使金朝光大人前去接回貴太妃棺槨時,淮南也多番阻擾,不禁讓人懷疑,太妃的死有問題。」
皇貴太妃的死不僅是淮南最大的秘密,為了掩埋此事,榮親王逼得元妃出家,囚禁親子,雖然他同樣被逼死,並且死得尤其不光彩,倘若以皇貴太妃之死牽扯出其他醜聞,足以讓如今的世子趙北星聲名狼藉,再無繼位的可能。
陽必愕道:「縣主護母心乃人之常情,但此案沒有查下去的必要。」
聽到這,趙北岌反問:「襄雲侯的提議本郡王都同意了,為何本王的提議,侯爺卻不肯答應,侯爺袒護淮南的心思也太明顯了。」
趙瓊枝也說道:「沒錯,既然要查那就都一起查,怎能厚此薄彼。」
「清河長公主殺害庶母本就是皇家醜聞,若是昭告天下,豈非讓皇家蒙羞,下官這是為了保全皇家顏面,何來袒護一說。」
趙北岌就知道以襄雲侯為首的五城世家不可能同意調查淮南,剛才也只不過是以退為進罷了,若是能一起查最好,若是不能他也不介意動武。
轉身坐回位置,趙北岌嘴角含笑地看著對面的人,拿起酒杯隨意把玩道:「本王就一個要求,要查就一起查,要麼就都不查。」
看著小郡王一副漫不經心地把玩酒杯的模樣,眾人只覺得,此刻的他們正是那隻酒杯,任由小郡王拿捏。
還是最沉不住氣的昌寧侯喬瑾忍不住上前問:「小郡王這是在威脅我等嗎?」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晨雨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