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贅婿科舉路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8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今天是第一場,考四書五經。其中四書義題,一共三題,要求按照題目撰寫文章,每篇不得少於三百字。五經義題,一共四題,每篇不得少於四百字。

四書的第一題: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這句出自《孟子》,原話的意思是說只要人人都愛自己的雙親、尊敬自己的長輩,各盡人倫之責,那麼就會相安無事,天下太平。

這題並不難,不過為了穩妥,徐京墨還是先打草稿再謄抄。答題的觀點不是一定要就事論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藉助時間、空間去闡釋。

孟子的這個論述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的,須知在如今這樣的社會,人們總是比鄰而居,一個村落或許都是同一個或者幾個姓氏的人,所以鄰里之間大多沾親帶故。在這樣的一個小社會中,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尊親敬長,那么小到家庭、大到鄰裡間一定是和睦的。

這是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但是靜止卻不是絕對的。人口是會流動的,所以還要講求一個老無老以及人無老,幼之幼以及人無幼。血緣的羈絆固然重要,但是沒有血緣的時候也要能夠推己及人,愛自己、愛他人。

四書的第二題: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這題出自《論語》,意指為君主辦事的人,應該先要做好自己份內之事,再去考慮個人的吃穿住行問題。

這要求已然是對聖人的要求,徐京墨自己並不認可,除特殊時期以外,違背人性的要求最終一定會敗於人性。但是這是科考,聖人之言必是金科玉律,怎麼能寫相反的觀點呢。

這題的出發點之有一個,不是人的真善美,而是忠君。

為臣者,侍奉君主,要誠心誠意,此乃「禮」也。臣者,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在尚未做出成績前,豈可厚顏談酬勞。時人採買東西,都是看到東西,心中對東西的好壞做出評判而後再議價格。類比而後看,臣下尚無建樹,亦無功勞,豈可先言酬報。

四書的第三題: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一道取自《中庸》的題目,中庸的題目最好答,也最難答。

何為性之德,即人性之中固有的德行,《中庸》中的結論是「仁」和「智」,要有仁愛之心,也要有智慧去完善一切。何謂合內外之道,是說內在的德與外在的行為要結合,使得內外一致。

中庸講究的是不偏不倚,所以內也好、外也罷,都不是可以獨自存在的,相輔相成才是世人所應追求的。

徐京墨的延伸,談到了知行合一,這也是內外相合之道。

答完這三題,徐京墨已經感到肚裡空空了,於是放下筆,收好卷子。拿出撕開烤雞和饅頭吃了起來。順便準備好茶水,即可以清楚那油膩的趕緊,又能提神。

他想著之前了解到的情況,柳家今年下場的學子頗多,而且府學裡也有不少學子將《春秋》列為本經,這樣看來,他選擇《禮記》會更好一些。

等他吃完、喝好,又取了帕子淨手,才去翻看五經的題目。看了《春秋》和《禮記》的題目,《禮記》的難度高一點,但是對他來說沒什麼差別,所以他選擇《禮記》。

出題人也是個有意思的人,四道題,第一題的難度最大,之後三道不過爾爾。若是考生心態不好,看到這第一題,恐怕就開始慌了。

徐京墨準備先把後三題的草稿寫出來,寫了布置多久,他感覺手腕都酸了,雖然沒寫完,但是這天色已暗,再要答題需的要點了火燭才行。剩下的時間還多,他也不著急,乾脆就收了試卷吃飯睡覺。

這號房的大小可真不友好,他才十三歲就已經沒法打直腿睡了,看來科舉要趁早,至少能少受些罪。

聽著周邊學子奮筆疾書的聲音,他沉沉地睡了過去。這一覺睡的還算安穩,起來後活動了一下自己僵硬的四肢,吃了點東西,喝了點茶,才又開始答卷。

看了眼昨天的草稿,個別的地方修改了一下,然後開始謄抄。全神貫注的答題是注意不到其他事情的,等他謄抄完,手腕的酸澀感已經在提醒他休息了。放下筆,看回到第一題,題目是禮雲玉帛學然後。

這明顯是一道截搭題,徐京墨思量片刻,提筆寫下「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故學然後知足,教然後知困」。

第一句出自《論語》,是孔聖人對禮的看法,什麼是禮,不是禮物、也不是徒有其表的禮儀,禮的精神在於恭敬和尊重,這是一種精神內涵,更是一種文化觀念。

明白這句的含義,自然也就知道為什麼會選了這句與禮記原文搭在一起了。

第二句源自《禮記學記》,是說要經過不斷的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換而言之,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發現問題、提升自我、完善自己。<="<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