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一場大雨之後會帶來幾天的涼爽,沒成想統共涼爽了一天,到了第三場考試的當天,徐京墨唯一的感覺是赤日炎炎似火燒,臨出門前,被南宮雲辭喊住,他的考籃里多了份藿香正氣散。
「你先喝上些再出門,今兒這天氣,考院裡鐵定有人撐不住。」
金陵的夏季可不好過,酷熱的天氣讓田間地頭勞作的人受了不少罪。每逢科舉,家裡有考生的都會去藥鋪抓些草藥,不管是藿香正氣散還是涼茶,總要人能在考院裡撐下來。即便如此,也是時不時就有學子因為暑氣暈倒,被人從考院裡抬出來。
徐京墨艱難地咽下一碗藿香正氣散,這味道誰喝誰知道,「我省的,你放心。」
等他進了考場,就見對面一個很是富態的學子,大口喘氣,腦袋上的汗不住地往下流。餘下三天對他這樣體態的人來說,大抵都是煎熬。
第三場是鄉試里難度最大的一場,五道策問題。策問題的字數一般在一千以內,別覺得一千字寫不完,有些學子洋洋灑灑一千字堪堪開了頭。
策問題,朝廷的要求是斟酌得宜,不得又寬又泛、不得偏執私見,需從實際出發,為實務獻策。策問從經史,時務內出題,了解的越多,才越好答題,徐京墨這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有著天生的優勢。
拿到卷子的徐京墨沒有急著答題,而是先審題,這五道題,分別是圍繞著軍權、內外之重、選拔人才、教育體制和農業出題。
世家子和寒門所擅長的明顯是不一樣的,而這套題並沒有讓某一類人占據絕對優勢。
徐京墨心說,這樣的考官,即便因為擔心自己仕途而不錄用他,他也可以接受,因為這樣的人的存在會更多的寒門學子機會。
他沉下心開始答題,第一題「周禮言農政最詳,諸子有農家之學。歷朝研究農務,多以人事轉移氣候,其要曰土地,曰銀錢,曰勞力。方今修明學制,列為專科,冀存要術之遺。試陳教農之策。」
土地、銀錢、勞力,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是事實,但是這就夠了嗎,相差甚遠。
徐京墨的論述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農業本身的發展之道,二是國策對農業的影響。
時人都不想餓肚子所以都想多些產出,那麼怎麼提高產出呢。首先種地的面積要擴大,其次提高畝產,再次減少意外的發生。
何解?
先說耕種面積,管子曾說「地者,萬物之本原」,土地乃是上天賜予之物,是眾人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說土地乃是農事之基。增加耕種面積即開荒,開荒需得要官府的批准,此處離不開的是銀子。
齊朝的為了多收些銀子,將開荒費設置的極高,一畝地需要一百到兩百兩的開荒許可費,這樣高的價格,叫許多人望而卻步。畢竟土地每年耕種,還要繳納稅,都不知道都少年才能把這開荒許可費給賺回來。
而開荒之事,《論積貯疏》中曾說「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這就是在強調勞動力的重要性,土地不是本來就可以耕種的,要人為的開荒、耕種,所以勞力必須要被重視。
天下之事,常在為己也。若是勞力開荒後,所得無幾,那麼為什麼要去勞動?當勞動力越來越少的時候,耕地也就越來越少了,因為無人耕種的田地最後會變成荒地。
綜上,銀子、勞力、土地,誰都不可或缺。
再說,提高畝產。天氣固然重要,然人力不可控制,故而至多是做些準備。
解決之道,一在工具,《論語》中有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勤快的勞力,徒手開荒也比不上有有斧頭、鐵鍬、犁耙的人。二在種子,有些稻穀一年一季,畝產六石,有些稻穀一年兩季,畝產八石。
最後,減少意外帶來的衝擊,《尚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除了乾旱、洪澇,還有蟲災。作物也會生病,就好比玉米螟會讓玉米地里至少減產三成,甚至顆粒無收,但是只需要用糖醋液就可以大幅降低這種蟲害。糖醋液也好製作,糖六份、酒一份、醋三份、水十份混合均勻即可。
說完了農業本身的發展之道,自然就要說說國策對農業的影響,前者為內因,後者為外因,內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朝廷既不能掌控天氣,也不能空手造人,能影響的只有銀子,什麼銀子,農戶手裡的銀子。
徐京墨提筆寫到,《漢書食貨志上》曾言「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新五代史馮道傳》中也有類似的論述,「穀貴餓農,穀賤傷農。」<="<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晨雨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