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贅婿科舉路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83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但是結果呢,結果就是災害依舊存在,什麼都不會改變。楚征伐隨時,季梁勸誡主君,先要做對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再去做祭祀的事情。隨侯聽了他的勸諫,逐漸強大自身,避免了楚國的侵略。

對比齊武帝這種大肆興修聖恩寺,不管百姓死活的皇帝,高下立見。

徐京墨引用了南梁蕭衍沉迷佛教導致亡國的典故,而後寫下:傾一國之財供奉神佛,然叛軍來襲時,無神佛護其周全;使百姓缺衣少食,以至天下禍亂。為人主君不為人,終將為人所棄。

三場考試其實過的很快,轉眼就到了最後一場,第三場的策論題目是:自古賢君皆重吏治,欲吏治清明,當立何法、行何制?試陳己見。

吏治是一個永恆的政治話題,齊朝的吏治有個問題亟需解決,不然往後只會越來越嚴重,拖垮朝廷不在話下。

這個問題就是官員的冗餘。徐京墨隱約有些感覺,這道題是新帝所出,也是他想要解決的問題。

官員冗餘最大的兩個問題,一是行政效率低下,二是越來越大的財政負擔,齊朝的財政已經不堪重負了,不能再對此事視若無睹。拖得時間越久,這弊端的壞處就越明顯,也越難解決。

他打算從官員冗餘發生原因、危害和解決之策三方面來回答這題。

幸好這次的主考官是秦卓軒,若是換個有私心的人,誰的策論好誰就更難考中。

第67章 狀元及第

官者,國之柱石,民之表率,本當各司其職、輔國安邦,為君分憂,為民請命。朝廷為庶務,分設官職,為官者應

當恪守其責,使得政令暢達,讓百姓有所倚仗。

然時移世易,因恩蔭泛濫,親族子弟,不論賢愚,皆入仕途;因科舉選士太頻,導致事未繁而位先增,一職數人,責權難明,遇事則互相推諉,事久不決……遂致官員之數,遠超所需,冗官之弊,漸成痼疾矣。

日常政務,各有專司,然多官並存,皆不願受其累、擔其責,致使事事無解,百姓受苦,朝政受阻,誠為大患也。

冗官之禍不止於此,再看國庫,官員之俸祿、辦公之費用占用頗多,然國庫之財有限,冗官多占用,則民生之水利、農桑、教化等可用的便少。長此以往,民生日艱,欲求國強民富,豈可得乎?

欲除此弊,學生有三策。

一策,在嚴選官之制。以賢能德才為根本,而非血緣、關係之恩蔭之故,必要使得入仕者皆堪其任。選一無能之輩,必要增設一個可用之下屬,若是再選了無用下屬,為了辦事,仍需再尋一個有能之人,周而復始,所需之官越來越多。

二策,在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多人共執一事,只見弊端,未見利處;明定權責,讓官員無處推諉,裁撤無德無能之輩,政務自可暢行矣。吏部有考功司,當明確各職之責,以功績論優劣,優勝劣汰方為正道。

三策,在興教化,讓學者有所用。苦讀十年未科舉,但是天下官職皆有限,無科舉不教化,何解?無官職可授者,盡可使之回去原籍或其他缺少教化之處,學政、教諭多多益善,教化於民,可開民智、知進退、懂道理,利於社稷久安,民生改善。

官員冗餘,國之大患,若能革除此弊,精簡吏制,選賢用能,則政令通、民心聚,邦國可興矣。官員冗餘的禍端不是朝臣看不見,而是作為利益即得者,他們選擇去忽略這一問題。徐京墨選擇了最直白的方式痛斥官員冗餘,齊武帝二十八年,就曾因為官員之間相互推諉致使堤壩沒能提前修好,到了水患時,淹沒數十萬畝良田,死傷數萬人,幾十個州縣都遭了災。

再說國庫的銀子更是如此,修路沒錢、建堤壩沒錢、賑災還沒錢,錢呢?

這一場他寫的痛快,若是沒有意外,徐家之難後,他與舅舅的第一次見面當是在殿試之時。

熬過了九天的考試,徐京墨狠狠地睡了一天,緩解了一身的疲憊。等他醒過來,先用了碗雞湯飯,無骨雞慢熬加上今年的新米,雞湯的鮮味都被大米給吸收進去,不用多複雜的調味,只需要一點鹽巴、幾顆蔥花就能激發出這碗飯的香氣。

再配上些爽口的小菜,徐京墨吃了個痛快。

他回去書房,默下試卷,又給老師、母親、南宮家、辭姐兒寫了信。讓隨風用最快的速度送回臨安去,免得他這信還沒到,官府的報喜的人先到了。

「徐少爺,門房那送來了許多請帖。」

隨風專門提了請帖,一定是有比較特殊的人,不過徐京墨怎麼樣都沒想到有一封請帖來自內閣的沈閣老。老師對沈閣老的評價不多,但是他們二人的政見必是不同的。

沈閣老這貼子用的是澄心堂紙所制,這一張紙需的要一兩銀。徐京墨不打算當即就應邀,他舅舅都為了避嫌沒有約他,這沈閣老能不明白嗎,不會的,他只是特意選在此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