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贅婿科舉路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0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大家心裡都明白這文武移易本就不合禮制,何況皇帝都換人了,對他們以前的事情已經是既往不咎,得了好處便不能得寸進尺。

「可。」武官家的孩子沒幾個讀書的,辦差辦的狗屁不通也是常有的,嚴格考核許能篩落十之七八,剩下的若是真的是能臣,用了有何妨。

何況四品以上的晉升、調動總要皇帝同意,不怕他們通過這一個人就去左右朝政。

「至於文臣的所享的恩萌制,設兩道考核,第一道為德行考核,考核通過,可以享受恩萌帶來的俸祿,但無實權;第二道考核針對學識和本事,通過的才正式授予官職。」

齊承帝思索著授官不授職,官員之間也有人情往來,第一道考核無非就是個形式,那何必多此一舉呢。「不必分兩道,通不過考核只得虛職,通過了才有正式官職。」

三人其實也討論過這考核,只考核一次的好處就是不變祖制,但是擔心有些官員覺得顏面無光,才想了個迂迴的法子。不過皇帝覺得不必要,那就不改了。

還有最後一個環節才能形成閉環,興辦官學。

「陛下,教化於民,利於社會安定。」

《孟子》有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徐京墨希望通過教化,宣揚禮教道德,儒家經典的傳播,仁、義、禮、智、信會讓社會的衝突更少、國家變得更有秩序。

教化於民,民才會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及怎麼做。

徐京墨看著齊承帝晦暗不明的神色,他知道君主會對開啟民智有些忌憚,所以他繼續道,「《論語》有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教化於民,更利於社稷。」

「你們是說在現在的府學基礎之上再增設一些學堂嗎?」

「陛下,府學僅在每個府城有一個,主要是為科考的士子而設。朝廷可在州縣設官學,用於啟蒙和教化。」

官學的夫子不必要進士,秀才、舉人皆可,但是給予他們「編制」和一定的俸祿,就可以讓這些讀書人學以致用,也解決了官職不夠分的問題。

齊承帝許久沒有回話,等了不知道多久,他才開口問,「謝愛卿、溫愛卿,致仕和官員考核之制如果現在就推行可有難度?」

「稟陛下,臣等覺得推行無礙,只是人手不足。」單說官員前三年的各種表現匯總就是個好大的工程,用他們吏部這點人手,兩三年恐怕都做不完。

「那就先推行致仕之制和恩萌之制。」

三人都不傻,知道齊承帝這是同意了官員考核之制,不過礙於人手不足,暫緩一下,明年的科舉大抵會錄取更多的人了。

徐京墨不明白為什麼興科教之事沒被採納,但是為人臣子,也不能逼迫君主。

在他們告退時,齊承帝不經意地說了句,「子期,齊朝很大,你若願意可以四處去看看。」

徐京墨回道,「諾。」

他本就打算外放,只是不知道齊承帝為何會提及此事。

離開皇

宮後,他與溫四郎一道去了溫府。

溫閣老聽完,眼裡透出些許複雜,陛下對子期的期望很高,他該為自己的學生高興。

「子期,陛下並沒有否定興科教,可你要知道,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老夫雖然沒有掌管戶部,但也清楚朝廷缺銀子。不僅如此,這官辦蒙學與民間私塾也有許多不同,你可知太祖年間,開辦府學也是出過許多亂子的。」

徐京墨有想過是銀子的原因,但是似乎不止於此

「不必多慮,明年走出去看看,自然就會知道答案。」

溫四郎看他們聊完了,就遞給徐京墨一個貼子,「一定來喝個喜酒。」

「四哥這個效率,子期是拍馬也不及。」他光是寫給皇帝的奏摺就忙的腳打後腦勺了,沒想到溫四郎居然還能抽出時間定下婚事。

「你這是飽漢不知餓漢飢,你覺得快,我卻還覺得慢呢。」

溫宋兩家都是顯赫人家,這婚事雖然辦的急了點,但是這排場可是一點不差,婚禮當日,溫四郎騎在駿馬上,一臉燦爛的笑容到宋家去迎親。

門口的宋家子侄正等著他呢,見到他來,一個接一個的出題,第一題是以相思為題作詩。

溫四郎當即回道,「冷月入室映孤枕,相思無盡意綿綿。憑欄欲語情難寄,心隨摯愛永相伴。」

這不就是他自己的心境嗎,眾人一下不知該不該繼續難為這對有情人。宋思思的嫡親兄長宋世寧走了出來,「你確定嗎,娶走我妹妹,這一生都要待她好,不然,便是粉身碎骨,我也要為妹妹出口惡氣。」

「兄長放心,定不負相思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