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道魁首是如何養成的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86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為避免屍骨再次被賊人利用,宣懷王肉身所造的傀儡最終被一把火燒了個乾淨。在輔佐少君坐穩皇位之後,楚無爭老將軍婉拒了少帝的挽留,在京中又停留了數月,將軍權全部交接給了張松。而後,楚老將軍便帶著宣懷王的骨灰前往皇陵,決意終老於君王墓前。

待得朝政穩固之後,天承帝於皇宮附近的皇家園林中立英靈碑,設英烈堂。為免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故將皇家園林更名為「英澤陵園」,允許百姓入內祭拜。陵園內記載了原咸臨與大夏兩國之歷史,收錄英烈事跡近千人,其中便包括謝軍師與後來由仙門為其正名的夏國左丞相。

對於百廢待興、飽嘗苦難的興國子民而言,天承帝一視同仁將兩國英烈迎入廟堂之舉有安定民心之效。在短暫的混亂之後,嘉禾公主離京代其皇兄巡視國土,天承帝則根據嘉禾公主的回饋而重訂法度,兄妹兩人齊心協力之下,興國很快便煥發出了生氣,迎來了全新的篇章。

天載子午二十四年,羅素國因災荒而向興國俯首稱臣。這個本就以織造業為生的小國被興國卡死了糧食命脈,加之側臥之榻盤踞著如此龐然大物,羅素國君在惶惶不可終日中選擇了退位,得了「通識侯」這等意味深長的虛名爵位後閉門不出,謹小慎微,安享自己的榮華富貴。這個國土面積僅有一郡的小國很快便被納入了興國的國土,過程幾乎沒揚起任何的風浪。

至此,興國一統幽州,號「幽州之主」。

次年,與中州姜家一般,宣家於天景雅集上獲得一席之地。看著仙鶴銜來的信函,天承帝與嘉禾公主相對而視,皆是一笑。

此乃後話。

……

天載子午二十一年,幽州,咸臨邊境。

老饕滿頭大汗地站在足有兩人高的鍋中,舉著巨大的木勺攪拌著險些糊底的米粥。他身後是一望無際的燦金色麥田,其間可以看見不少仙門弟子御劍來去,速度飛快地抱回一捆一捆金燦燦的小麥。

另一邊廂,臨時趕製出仙門特製舂米法器的弟子們站在瘋狂舂米的偃甲人偶前交頭接耳,商議如何將米糠除得更淨,將麥粉磨得更細。旁邊,體修與佛修等弟子則負責揉面蒸饅頭與花卷,麵粉是成袋成袋地往石桌上傾倒,這些弟子一個個都已經勞作得眼神渙散,氣力虛浮了。

「黃花菜和婆婆丁再多來一點,還有鹽,誰再去曬多些鹽來!」老饕扯著嗓子大喊,手中不停地往米粥中傾倒菜葉與調料,「讓他們都排好隊,糧食管飽,吃飽後安安心心地上路。喂!那邊的不要插老人的隊!怎麼都成鬼了還要欺負人啊?!」

老饕前方不遠處燃著煙,絲絲縷縷的煙霧卻並非來自於篝火,而是一樽擺放在前頭的巨大的香火爐。

放眼望去,只見香火爐前盛放著十個巨大的陶缸,數名仙門弟子正滿頭大汗地用木碗盛裝米粥,再由另外幾名弟子負責分放。而在這些仙門弟子面前,十條一眼望過去看不見盡頭的隊伍如山丘平原上蜿蜒的蟒蛇,仙門弟子沒日沒夜地努力了許久也不見人數變少。

這些「人」乍一眼看過去都不過是一道道灰濛濛的霧影,他們的身軀是半透明的,甚至沒有雙腳。其中甚至有不少「人」連神智都沒有,只是他們生前大多都在忍飢挨餓,死後被米粥與麥粉的香氣吸引至此,魂靈只剩下求食的本能了。

在施粥隊伍的另一旁,苦行僧們正盤腿正坐,念誦著《往生經》,將吃飽喝足後的靈魂送入輪迴,令其重回彼岸。這是一場本該需要耗費近百年光陰的「超度」,但在那匯聚眾生怨怒的驚天一曲之後,纏繞在這些死靈身上的怨恚之力消解了不少。而在老饕取出一簇金色的麥穗,在田野下種出百畝良田之後,這些於荒地上徘徊不定的亡魂竟被麥田吸引,逐漸攏靠了過來。

老饕提議給這些亡魂做一頓送行飯,讓這些生前忍飢挨餓的可憐人至少能夠吃個飽飯,雖有人覺得這個提議並不靠譜,但眾人還是抱著嘗試的心態去做了。卻不想,這些怨恚之力已經消解得差不多的亡魂在飽足之後當真放下了執念,甘願步入輪迴,這讓仙門弟子在驚異之餘又難免心酸。

「吃吧,吃得飽飽的,下輩子便平安康順,活在太平年間了。」累得滿頭大汗的老饕跟另一名弟子換了班,從屜籠里拿了一個饅頭塞進嘴裡,順手拿了一個花卷,遞給了腳邊一個不過四五歲的小孩,「這是你們左丞相的心愿,所以一定要吃得飽飽的。」

小孩沒等接過,便急得一口啃在了花卷上。他就著老饕的手啃得滿臉都是,舔著嘴唇,用小米牙在燙呼呼、香噴噴的米麵上磨牙。

田野間的金麥隨風搖曳,滌盪出千層萬重的麥浪,雨後的天光潑灑其上,別有種淒清燦爛的暖。

老饕咬著饅頭心想,這樣一來,那位老爺子九泉之下,大概也能心安了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