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當縣令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371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衙門其他人頗有些驚訝,皇上派張總管過來,不是監督紀大人嗎。

為何李師爺竟然不害怕?

要知道監督二字,便屬紀欽差的半個上級了。

那張太監似乎知道大家的想法,十分順手的接過茶杯,頗有些抱怨:「你們大人也太勤勉了,之前聽說他在安濟府,所以我們巴巴的跑過去,人剛到,就聽說你們又來了浩州。」

「這般辛苦,皇上肯定會心疼的。」

勤勉,辛苦,心疼。

只這三個關鍵詞,人精一般的官吏明白過來。

這哪裡是監督,這分明是撐腰。

張太監整個人十分放鬆,根本不是過來監督的,甚至道:「皇上聽說你們家帶頭捐糧,以至於整個原化州都效仿。」

「正在斟酌獎勵了。」

獎勵還用斟酌?

又聽人家道:「皇上不知從哪聽說的,說你家依舊住著之前的老房子,都沒有再起宅院,所以準備把原化州一處舊別院整理出來,從陛下的私庫里出錢。」

「到時候,也能更讓你老父老母住得舒服些,還有你家兄嫂也都是好的,他們在家照顧你爹娘,這才能讓你在外面安心為百姓做事,可要好好對他們。」

這些話說起來瑣碎無比,聽起來還頗有些嘮叨。

可越瑣碎越嘮叨,那就顯得不是公事公辦。

皇上所說的舊別院,肯定也不是什麼簡單別院,多半是皇家臨時行宮,雖說多年不用,可人家出私庫給修繕啊。

看似貶紀楚沒在家照顧爹娘,但那話的意思,分明是站在他的角度上,幫著贍養爹娘,厚待兄嫂。

還給了個十分合適的理由,紀楚是在為百姓做事。

但凡聽了這些話的,哪能不知道皇上的意思,哪能不知道紀楚手中的權勢更穩了幾分。

因為張太監的到來,浩州依舊心存妄想的人,現在不僅老實了,甚至開始跪舔紀大人。

都這樣了,真不能抱著原來的大腿不放,老老實實聽話吧。

至於背後的安家季家,乃至范家,基本要完蛋。

有了這層助力後,紀楚搜集罪證的速度顯然更快,等到五月十二,就把所有證據打包送回京城。

張太監在這段時間裡,不僅沒有「找麻煩」,反而跟著做了不少事。

能在宮裡做總管的人,必然有他的本事,張太監更是如此,無論人情往來,還是實際做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唯一讓大家擔憂的是,儘管受災的十二個州府,當地官府賑災跟大戶們賑災全都安排上了。

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各地糧食到底有限,有些大戶的糧倉都要見底。

這樣下去,不僅百姓要反,就連大戶們也要反啊。

而出去買糧的薛明成,則一直沒有消息。

相比災區一會鬧事,一會逃荒的。

薛明成所在的宣新府,在災情方面的事,低調得不像話。

因為他們都在忙另一件事。

江南一百多個工業作坊園的審查。

由周大人,景大人,劉大人的評估小組,來到江南一帶後,就開始自己的差事。

首先,作坊園的標準已經出來。

如果符合要求,官府跟數學聯盟的人就會對他們進行專業指導。

有工部景大人跟劉寶愈劉大人在,大家都很信任。

要是不符合要求,就要摘掉作坊園的名字,不許再用這個招牌。

作坊園這個招牌,就是吸金利器。

跟什麼連鎖店一樣,有沒有招牌十分重要。

所以剛開始時,這個評估小組還算低調。

可連著摘了十幾個作坊園的牌子,才讓各地作坊老闆感到恐慌。

因為沒了這個牌子,他們的訂單銳減,收入肯定跟著銳減,就連一些工匠也要離開,他們要真正地作坊園做事。

這事帶來的震動不可謂不大。

就在大家人心惶惶的時候,薛明成回了江南一帶,他率先去的就是自己任地,宣新府。

如果說紀楚昌河州如魚得水。

那薛明成在這裡,則是舉步維艱。

誰也沒想到,他要籌糧,還要籌買平價甚至低價糧,竟然來這。

在這當知府的時候,薛明成過得可不算好,這裡的人也不聽他的。

大家都想看薛明成吃癟的時候,工業園評估組的官員,「正好」來了宣新府。

作為本地知府,還作為景大人他們的好友,幾個人自然聚在一起吃了頓飯。

也就是這頓飯,讓當地唯恐被摘牌的工業作坊園找到機會。

不想被摘牌的話,能不能去找薛明成?!

讓他幫忙說說好話?!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不少人還真去了。

而去的結果,竟然出乎他們的意料。

「要說直接不招牌,那是不可能的。」

「但給你們一些時間,讓你們有個充足的準備,還算可行。」

薛明成此話一出,整個宣新府八家作坊園,立刻開始行動。

等會,薛大人您還沒說,您為何要幫忙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