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竹編娘子種田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6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元宵當日,一行人早早起來了。

孩子們聽說既能逛集,又能上夜市吃宵夜賞燈,都高興極了。

不過也沒有嘰嘰喳喳亂叫,而是抱著自己的魚簍小包,當大人們還在院裡收拾的時候,乖乖站在地里看生得翠綠的油菜。

油菜葉子已經生得很大了。不過依舊停留在只長葉子不開花的階段。

姜姀曾經教過小果關於油菜生長的事宜。此刻她便像一個小學究似的,煞有介事地同與哥兒和霜霜講解:「等天氣再暖一些,油菜就會開花了。等花落以後結果,給那個果子曬得乾乾的,就能送到山下去賣了榨油。」

另兩個孩子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很快大人們便收拾好了。

竹花瓶比往常做的竹燈籠、魚簍包一類更結實,因此一個挑筐里能塞下不少。

但也有缺點。那就是裡頭分別安了細竹筒和粗竹筒,挑起來死沉死沉的。

姜姀才走了兩步,到坡上就開始發汗了。便將身上的厚棉衣裳脫下來,讓小果幫著抱在手裡,一路嘿咻嘿咻地下山去。

到了縣城一瞧,這日常擺出來的市集,果然比年前大集冷清不少。

城門邊三重卡的官兵撤得只剩下一重,連收擺攤稅的方式,都換回了最初那種。街巷裡的行人也不再擦踵摩肩,原先熱鬧非凡人擠人的主街上,騰出了一條能供四五頭驢子並排行走的通道。

姜姀一行人挑著擔,很容易地找到了一處沒人的攤位坐下。這一坐下,就品出不對勁來。

許是因著元宵節的重頭戲是在夜裡,今兒個白日裡的人流量也太少了。不僅路上來逛買逛買的行人少,連左右兩邊的許多攤子都空置著。

姜姀頓時覺得挑下來的這一百個竹花瓶挑多了。一大早的,可是費了三個青壯勞力才把東西都挑下來的呢。

一想到夜裡或許還得將這些花瓶都挑回去,姜姀的肩膀和足底都隱隱覺得有些疼。

但也因為今日攤販少的緣故,攤位上沒人占去的桌凳都空置了下來。

今日巡視的官兵管理亦不嚴。前頭就有個小販一人占了兩個攤,沒人管,也沒人趕,就那麼舒舒服服地把自家帶來的果子乾,擺滿了兩張桌。

姜姀也想舒服一下,便叫蘭英嬸和李秀婉他們,給自家的竹花瓶擺上了左右的兩張桌。

這樣一家占了三個攤,擁有了三套桌凳,其他幾人便也能在凳子上輪流坐坐,不用屁股貼屁股地,搶這唯一的一張凳子坐了。

大肚花瓶在桌上一溜排開,看著還是很顯眼的。唯一的缺點,就是後排花瓶的裙底被其他花瓶擋去。看著像地雷,像酒壺,卻唯獨不像花瓶。

但說來也怪。前頭來的好些個客人,竟都是被地雷給吸引來的。一個個手指花瓶那圓溜溜的肚子,問起這賣的究竟是何物,模樣如此奇特。

姜姀道:「這是竹子做的花瓶。裡頭可以盛水,可以插花。還有大口、中口、小口之分,您需要哪樣的口徑的瓶子,自選了回去就成。」

「竟能盛水?」一身著圓領青衣的男子問道,「我瞧你這竹花瓶,內里做得並非全然密實罷?你可不許說胡話,萬一買回去漏我一桌案,我可是要來找的。」

姜姀也不藏著。手工藝活的巧思即便被人家得了去,沒個功底怕也不好剽竊。這正是他們這些手工藝人,做營生的底氣:「別看這竹花瓶,外頭都是用竹絲編的,裡頭還塞了個竹筒子在,因而盛水不漏。只要您添水的時候看著些,別添得太滿就成。您要是想買小口徑的花瓶,咱家還會送您兩片枇杷葉子,您只要這樣一卷,就能保證滴水不漏了。」

她捻起一片葉子,給客人做了個示範。

那青衣青年看得直笑:「有意思。正好春日將臨,我正愁家裡內堂的花瓶,被狸奴打碎了無處置辦。你這竹花瓶瞧著倒是有雅趣,給我

來一雙罷。」

青衣青年樂得甚至沒問價錢。

姜姀道:「一個三十文,兩個六十文。」

那人並不討價還價,摸了懷裡的錢袋子出來,大方地把銀錢給了,大搖大擺地揣著兩個「地雷」走。

這才剛坐下沒多久,還沒開始吆喝呢,就有人買走了一雙。

周圍還有來問的。

半個時辰過去,這古怪稀奇的小玩意兒,竟已經賣出去了三十餘個,還是在這種行人稀少市集冷清的時候。

姜姀真是低估了竹花瓶的潛力。早知如此,便再努努力,多做一些了。

今日說來也怪,市集上往返的客人與攤販一直不多。但竹花瓶的生意卻出乎意料的好。起先蘭英嬸還幫著吆喝了兩句,後來發現壓根沒有這個必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