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汴京市井發家日常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14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家常菜蔬的選擇也比初春多得多,蠶豆莧菜嫩胡瓜,青蒜新筍薺菜芽,炒點雞蛋炒點蒜末就好吃得很。

虞蘅在家打了一口小鐵鍋,剛從菜園摘下來,井水一衝便到了鍋里,只清油一炒,又端到了桌上。

一點點鹽巴調味,吃的就是那口脆嫩鮮甜,特別適合這樣炎炎夏日開胃。

月余過去,食攤積累了一批穩定的食客,兼之每日都有些新客光顧,虞蘅包包子調餡的功夫越練越熟手,就連第一天出攤兒還不好意思叫賣、聲音細若蚊蠅的阿盼,如今都有些獨當一面的意思了。

虞蘅很放心將攤子交給她,自己則跑了一趟菜市與肉市,將“夏三鮮”給湊齊了。

國人立夏嘗三鮮的習俗從古就有,發展到現在已經很有章法了,分地里長的、水裡游的,樹上結果子的。

家境好些追求清高的,食“水三鮮”、“樹三鮮”,俗人則更青睞物美價廉的“地三鮮”湊趣。

民間俚語這樣傳,真吃起來其實沒這般涇渭分明的階級。

虞蘅拿菠菜汁子和面,皮子青翠青翠,肉餡里加些筍末、香蕈丁,筍丁稍微醃一下,帶點酸味,吃著脆爽,沒那麼醇厚,更解膩,很適合夏天,這是香蕈筍丁肉末饅頭。

又拿莧菜汁子和面,蒸出來粉粉嫩嫩的無餡饅頭,切片抹點櫻桃醬、炸干炸酥了沾點杏醬,酸甜口的,這是古代版果醬吐司和炸饃片。

都是立夏前後成熟的菜蔬水果,新鮮多汁,又有“嘗三鮮”的GG噱頭,不少人願意掏這個錢嘗鮮。

有賺頭,虞蘅便正式將它們納入夏季食單中。

畢竟人都是喜新厭舊動物,日日豬肉大包子,再好吃也會吃膩。經典雖好,卻不能只有經典,除非自身本事的確過硬,真有那麼無法替代。

就像虞蘅上輩子吃過的一家燒烤,開在居民樓里,來來回回客流就那些,裡面永遠只賣一樣單品——豬肉筋,可生意依舊火爆。

虞蘅研究過老闆的生意經,覺得原因有二,一是燒烤師傅手藝的確好,附近再沒有比這更好吃的豬肉筋,二是老闆十年如一日地要求高,當天沒有好肉,便不開張,寧願不賺錢也不砸招牌。

虞蘅一邊學習人家這種精神,一邊也知道自己斤兩。

莫說跟張蘭娘那樣精心培養出來的人才比較,便是路邊腳店隨便拎個滿臉憨厚淳樸的庖廚出來,實操技能恐怕也比她強得多。

眼下已經有不少模仿她做豬肉灌湯包,還像模像樣的,分走了一部分客流。

被模仿這事兒,虞蘅本有些好笑,然大夥都是餬口飯吃,想想便也算了,攔不住啊。

這東西又沒有專利,真論起來,她們還都得對最早研究豕肉饅頭的那位前輩喊一聲祖師爺呢。

誰叫自己攤位排隊久,又常買不上呢!

這也是虞蘅迫切想盤個鋪子下來的緣故。

有個自己的地盤,再雇個人手,日間便能慢慢地備貨、研究新菜,不像眼下時間被分得很散,常常一整日忙忙碌碌卻不知忙了什麼。

眼下鋪子還沒個著落,但新品反響很不錯,許是櫻桃、杏子、青梅之類水果生長於樹林山野中,自帶風雅屬性,意外地很受士大夫們青睞。

原以為讀書人該都愛那清淡又爽薄的,有二位卻對虞蘅借了“樹三鮮”名號狠賣高價的果醬沾饅頭不屑一顧。

太學生陸鈺、周景是攤上的常客,每次來了,各點上四籠多多放醋多多放辣的豕肉灌漿饅頭,吃完還要給同窗帶回去,動輒七八籠,是虞蘅如今最穩定的大主顧。

兩都是西北來的,一樣的黑紫膚色、濃眉墨眼,身高九尺余,說話自帶胸腔共鳴,每每跟他們打交道,虞蘅總恍惚想起前世高中每個班教室最後一排的那些體育生來。

一樣的四肢發達身強體壯,又都一樣能吃。

從前她碰上這種人還有些怯,自從做了吃食生意後便倍感親切。

剛才對著旁人還是“郎君要什麼餡兒?各來幾樣?外帶還是就著吃?醋要否?辣要否?”到了陸、周二人這兒,

“兩位郎君還是老樣子?”虞蘅微笑著問。

“老樣子。”<="<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