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京墨看她看的認真,就問她,「你覺得如何?」
「有了你這個應試文集,第二場的考試恐怕選不出什麼人了。」
徐京墨笑的開懷,不過嘴上還是說著「文筆還是有差異的。」
但是寒門和世家已經沒有差距了,不是嗎?南宮雲辭問他,「第一場的四書五經也能這樣嗎?」
「若是朝廷限定考試範圍,再規定一個固定的格式,就可以。但是這並不好,讀聖賢書,不是為了教條地應試。」
「最多三個月,這本文集一定會出現所有的地方。」
兩人以茶代酒碰了一下,相視一笑。
徐京墨在家住了一晚,第二天換了一身粗布舊衣就去了農莊。他說他不需要六日不是虛話,他自幼習武,力氣本就比同齡人大不少,而且這農活,他也不是第一次體驗,這犁地是他的老師帶著他做的,其實掌握了技巧就會容易許多。
等他見到伍班的學子,一個個的都狼狽的不行,看來昨日是吃了不少的苦頭。
徐京墨走去給自己分的兩畝田,拿起犁耙直接開始犁地。伍班的學生其實都注意到他來了,也都在觀察他,徐京墨這熟練的樣子可不像是第一次干農活了,明明這人也是出自功勳後。
看了他半天,一點沒見速度減慢,再看看自己昨天一天的勞動成果,不少人臉上出現了愧色。
轉眼就到了晌午時分,佃戶按照徐京墨的吩咐送來了吃食,那饅頭一個有三個拳頭大小。幹了一早上農活的學子早就飢腸轆轆了,平日裡並不覺得稀罕的饅頭,這會硬是教他們吃出了一絲絲香甜。
除了饅頭,還有農家小菜,每人還能一塊臘肉。也不是沒人嫌棄,但是別人都吃了,總不好只有自己挑三揀四。
幹了一早晨的活,吃完東西,也沒誰立馬就要繼續下地。
劉民意問,「徐夫子為何如此熟練?」
「老師說民生要親自體會,而不是道聽途說,所以幾年前就帶著我下地了。」
被徐京墨稱之為老師的可是溫閣老,這下是真的沒人再質疑社會實踐課的意義了。
「體會了又如何?不過勞其筋骨,聽起來很務實,但是沒什麼意義。」因為不會有人真的在體會過以後就去當農戶,也不會有人因為幹了點農活就能想出絕妙的主意讓這農活變得更好干。
劉民意越是讀書,越是覺得人皆虛偽。一個個說的比唱的好聽,做起事來只為了自身的利益。
第55章 徐京墨慌了……
「人的一生總會面對無數的選擇,你是選擇知難而退還是知難而行?」
徐京墨將的這兩個典故都是出自《左傳》,前者是晉國派大軍救援被楚國攻打而投降的鄭國,結果晉軍到達時,就得知楚鄭已講和結盟,主帥認為此戰已經不可勝利,所以應該「見可而行,知難而退」。
後者則是是魯定公六年,宋國卿大夫樂祁,勸諫宋景公派使者去晉國,避免結怨於晉國。但是當時的晉國國內有矛盾,危險重重。陳寅預料到這一行的困難後勸樂祁知難而行,說「子立後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為知難而行也。」
劉民意自然讀過《左傳》,不過他沒什麼帶入感,只是「讀讀」而已。
「諸位,鄉試、會試所考的策問題,不一定要大開大合地去回答。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經歷許多微不足道的事情,就比如今日你我在此犁地。」
犁地對於農戶來說不過就是每日勞作,既不新奇,也不算大事。但是這犁地就沒什麼可講的嗎,不見得。
你們有人穿的是棉服,這衣服穿起來保暖又舒服,但是棉布不耐磨,如果真的穿著棉布下地幹活,要不了幾天這衣裳就破了,所以應該穿粗布麻衣。那麼這樣的小事,是不是印證了《中庸》中那句「因事制宜」。
見微知著本就是回答策論的一種方法,但是見不見得到全看個人。
之後幾日都是這樣,徐京墨和他們一起犁地、一起休息、隨口聊到經義和典故。
這次對徐京墨來說,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刺頭劉民意準備洗心革面、一心向學了。他苦惱的事情無非就是自己太正直,但是家裡不支持他正直。其實,劉家主要是姻親太多,為了自家兒女未來的婚嫁之事,也決不能和姻親們都鬧得不愉快。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晨雨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