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贅婿科舉路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99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關於原有的考核八法,並沒有準確的評定標準,比如八法所提到「浮躁」,要如何判定一個官員是性情急躁的,是看有沒有當眾發怒,還是當眾打人,還是你的上官感覺你浮躁?

不僅如此,八法更多的是考核一個官員的品德和行事風格,並不

足以考核他為官的能力。所以他們將地方官員的考核指標設為五類:財稅收入、人口數量、地方治安、文教水平、自身德行。

五類標準其實是環環相扣的,一個地方必須有良好的生存環境,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努力生產,這樣老百姓手裡的錢就多了,錢多了也就能養得起更多的孩子,也能給朝廷交更多的稅,自然有能力去讀書的人會更多。

齊承帝覺得這個標準不錯,將原有的八法中抽取部分納入自身德行的考評,如此一來,也不能說他違背祖宗之制。「你們所說的定量又是如何體現的?」

「陛下,原有的八法評定,就是官員自己、以及上官主觀上給出上中下的評價,沒有統一標準,若是上官索要賄賂,下官剛正不阿,那麼上官就能變羅理由給下官評定個下等。」

由此可見,量化的重要性。量化不能是一個絕對值或者平均值,他們建議選取過去三年的平均值作為基數,上下浮動一成以內,即為中等評價,浮動超過一成則是上等評價或者下等評價。

別覺得一成容易,在這種靠天吃飯的,除非有大的變故,不然什麼都是穩定的。

「若是遭遇旱災以及旱災緩解呢?」

「陛下,旱災、蟲災、洪災都屬於特殊情況,遇到這種時候,可以特赦。」極端情況,不是他們能夠事先預估的,所以特事特辦。災年、戰亂,只看官員的應急能力。

齊承帝又問,「那留京的官員呢,要如何考核?」

「以各部職責為基礎進行考核,包括處理數量、處理效率、結果反饋、建議被採納的數量、以及自身德行。」

比如吏部考功司,一個主事需要核對三百個官員的功績,是否在要求時間內完成,核對有無錯誤等。

京都的官員與地方官員的差別很大,只能根據他們實際的職責拆分考核標準。

徐京墨看齊承帝已經消化了這些內容,就繼續說道,「冗官的問題,在於進出,因為科舉是定期舉行,所以新的官員會不斷的產生。而我朝對官員一向寬厚,並無致仕年級的規定,臣等查閱史料,發現不少官員是六七十才致仕,甚至還有到八十的。」

將原有的那些考核標準全部廢除,重設考核標準,定下五品及以下官員致仕年齡為五十五歲,正二品到四品的官員致仕年齡為六十歲,一品官員致仕年齡為六十五歲。

若是身體有疾,或是無心仕途可以自請致仕。致仕後,每年可享原有俸祿的一半,此為朝廷恩澤。

年級大了以後,身體機能、反應速度都會下降,尤其是地方官員要處理出多雜務,年級太大終會有些力有不逮。還有一個原因,年邁的地方官員更喜歡求穩,寧肯不做,也不願意承擔做錯的風險,這樣一來,地方的發展就會非常的緩慢。

齊朝的平均壽命約莫是六十左右,當官的人生活條件好,人均壽命大概是六十五到七十左右。讓他們早點退下來,才好給其他人安排位置。致仕以後,朝廷給他們發放一定的俸祿,保證這些為朝廷做過貢獻的官員能夠安享晚年。

看起來是多了些銀子,但是致仕後的俸祿只有原有的一半,比起越來越臃腫的朝廷官員,這法子反倒是能為朝廷剩下不少的銀子。

有了空缺給新人安排位置,讀書人肯定也就更有動力,願意去讀書的人也會變多,因為考中、當官的概率會比以往更多。

齊承帝是個懂的人心的皇帝,這一進一退帶來的好處是很明顯,流動起來的官員就如同河水之於河道,滾動起來才能帶來活力。「不錯,那麼恩蔭制又要如何?」

恩蔭制是朝廷官員的核心利益所在,關於一族的未來,想要變動,這些受益人都會拼死反對,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任性而為。但是帝王,豈會容忍被架空,且軍權、政權必須分離。

「陛下,文武移易本就有違祖宗之法,如今只需要撥亂反正即可,對於之前互易之人,按制考核,連續差評的官員丟官、貶謫也是應該的。」對於功勳的策略是新老劃斷,已經通過恩萌邁入文官體系的人,有能力就任用,沒能力就罷免。<="<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