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鎮北侯英勇,帶著邢家軍英勇奮戰,將西域人趕出了齊國。差一點,西域就能攻破高城直奔京都了。
齊武帝十四年,江都下屬廣陵知府,因原知府致仕是由同知被認定「有功」,而後晉升為知府。齊武帝十八年,因洪澇引發民變。後被罷官,全家抄斬。
經查實,這位地方官員在洪澇開始後,並未組織補修堤壩、疏散百姓,而是拿著官銀買了雞、鴨、牛、羊、豬用於祭獻水神。當年考功簿的功績蓋因這人為父守孝三年,得了個「孝」的好評。然而本人迂腐至極,不通實務,弄得當地烏煙瘴氣。
齊武帝二十三年,洛城下屬宛城通判為謀求晉升,炮製冤假錯案,導致當地十五人枉死,一百三十九人無故被罰徭役。
齊武帝三十七年,錦都下屬茂縣知縣強征徭役導致民憤,而考功簿上卻被評優,蓋因其征徭役是為齊武帝修聖恩寺。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荒唐事,堵得滿朝文武啞口無言。
溫閣老
站了出來,「陛下,能不能當官需要考科舉,能不能當好官也需要功績考核。若是堅決反對這考核辦法,可是因為自認無能?」
誰還能在這會站出來說半個不字嗎?
齊承帝冷眼看著滿朝的臣子,淡淡地開了口,「就依溫愛卿,這官員考核辦法交由吏部推廣,明年開始全部採用這法子考核。考功司、文選司你們參與了這新版考核辦法的編制,日後再出岔子,你們自己看著辦。」
推行上幾年以後,就會篩掉一大堆的蠢貨,加上年邁致仕的,朝廷冗官問題可解。
齊承帝對徐京墨很滿意,不,是非常滿意。等他去九州歷練一番,再回京都也合該做到高位了。他甚至希望徐京墨的成長能再快一些,若是可以,他並不介意內閣里有兩位徐家人。
這以後,徐京墨成了京都的紅人,有的人恨他恨得咬牙切齒,畢竟日後家族肯定因為這官員考核辦法丟官;有的人則是敬佩,畢竟這是利國之策,一心為公的官員總是會被不少人所敬佩。
御前紅人小徐大人卻異常地低調,一概邀約均被拒之門外。
一轉眼就到了年底,有功當賞,有過當罰。
齊承帝今年不欲有所變動,免得明年考核結果出來,對照慘烈。所以大部分官員都只是得了賞銀,晉升最快的唯有徐京墨。
齊承帝封他為九州按察司僉事,不過是正五品,而非是從四品。
其他參與這次官員考核辦法編制的官員也都有所嘉獎,不少人被提了一級,徐京墨那四個學生也都從庶吉士成了正七品的編修。好些人不已,可是誰讓人家能分配到好差事呢。
簡在帝心這四個字,他小徐大人當之無愧。
第79章 天大的誤會
徐京墨升官是所有人意料之中,但是大家都以為他會直接去到六部,誰能想到他會自請外放。
此時的徐京墨不過二十一歲,就算他外放個六年、九年,再回來時也不過三十歲,三十歲的正四品,誰人不得夸一句前途無量。
本以為是沈閣老的人會站出來反對,卻不想竟是王閣老親自站出來反對。
「陛下,徐編修的功績無可厚非,但是臣以為初出茅廬的新人直接擔任地方大員有所不妥。安察司關乎地方安危,須有地方經驗的官員出任,若是徐編修想外放歷練,臣以為府城的同知或者哪個州的知府更合適。」
真去了哪個富庶之地當知府,說不定升遷更快。但王閣老這話也不無道理,安察司的官員可不是誰人都是勝任的。
「朝廷新頒布的官員考核辦法就是徐編修參與編撰的,有誰比他還清楚該怎麼判斷為官的好壞嗎?陛下安排他去做僉事,這位置上有正副使,大事也輪不到他做主,所以王閣老多慮了。」
徐天賜第一次站出來維護侄子,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徐家僅有的兩個在朝為官的人,難道還能不相互守望嗎。
「非也,安察司的官員管的可不是官,更是一方民生,不如讓小徐大人在一地歷練後再說。」
一省的安察司會設數個安察司僉事,各自分管一路,這一路可不止一兩個城池。王閣老的話聽起來也沒什麼毛病,他反對的不是給徐京墨升職,也不是讓徐京墨外放,而是擔心他年紀輕輕,無法擔此重任。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2024晨雨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