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穿:當滿級大佬穿成小可憐兒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50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想到這些,邢大爺就美滋滋,飯桌上一定要給自己整兩盅。雖說取得這麼大的成就的人不是他,但是康康和小元寶也是自家人,他跟著自豪是應該的。而且,他聽人勸吃飽飯,瞧瞧他家生意做的,日子紅火的,誰不羨慕呢,誰不說他腦子靈光呢。還有他家大寶,大小也算個官。

羅元璟這個物資回收公司,不光有邢大爺和邢大媽幫著,就連邢大哥和邢大嫂都有空就去幫忙盯著,連帶著還幫忙做宣傳。

再說說他的創業基金,那也是人家自己存的。

羅康自打來了這個世界,就每個星期都給他零用錢,由他自己支配,隨著年齡的增長,零花錢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而這筆錢,小元寶除了過年過節給媽媽買禮物,剩下的都攢起來了。連同過年的時候,羅康和邢大媽一家給他的壓歲錢,加起來也有一千多。

再加上現在,資源回收正好處在風口上。

眾所周知,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知青回城的高峰期。有的通過高考回城,有的通過招工回城,但其實還有一大批,就是純粹因為政策原因回城。政策放開了,你就可以回來了,考沒考上大學、有沒有找到工作,都可以回來。

這批回來的知青無所事事,也沒有正經單位可以接受,就加入了廢品回收大軍。騎個三輪車拿著小喇叭沿街叫喊著「收廢品」。

最初從事這個行業的,都是京城本地人,一直到90年代中後期以後,外來的拾荒大軍漸漸搶占了市場,本地人才漸漸放棄了這個行業。他們比京城人更能吃苦受累,收入也就更高。拾荒的金字塔尖上出現了不少早期的千萬富翁和百萬富翁呢。

羅康對於兒子創業這件事並沒有什麼心理壓力,也不希望兒子有。

說白了,這就跟空手套白狼似的,是無本的買賣,只有賺的多和賺的少,最差也就是不賺,賠是不可能賠的。

所以她鼓勵兒子放心大膽的干,不光是為了賺錢,也是為了積累經驗。世上的行業千千萬,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條路不行就換一條,無所畏懼!

1978年,長安街上滿載廢品的三輪車。還有一個冷知識:最早的時候,物資回收是隸屬於供銷社系統的。

第531章 一生要強的媽(40)

事實上,小元寶真的挺厲害的。垃圾回收業務從一個小區逐漸向周邊輻射,在各個社區都建立了代收點,發展了下線。

他這個物資回收公司的收入很快就超過了邢大媽的主食廚房和小賣部。從媽媽之前不斷買院子的操作中吸取了靈感,他賺的錢很多都買成了院子。那時候臨近四環的地方都還沒開發呢,他就一圈一圈的向外買。

然後,羅康就能經常收到乖兒子送來的禮物:「媽媽,我給你買了一個院子。」

還不光是院子,誰家的樓房不住了,他也買下來給送羅康。

那時候,好多京城人還沒有意識到房子的重要性,完全不知道以後房價會漲到多麼離譜兒的程度。有的人家因為多了一套,就想著賣掉算了,有的人家出了敗家子,抽菸喝酒打架,給人家打出毛病來了,為了賠醫藥費,把房子賣了。

也不知道他們以後會如何後悔。

羅元璟買小院,連帶著邢大爺也跟著買。他模模糊糊的感覺到,當年的一個小院能換兩套三居,要是再多買幾個,說不定以後能換更多。雖然現在還沒弄清楚買這些房子有什麼用,但是跟著買就對了!反正家裡余錢不少,就算買了院子也不影響生活質量。

果然,80年代後期,因為要籌備即將到來的運動會,一大片土地開始拆遷,他們買的小院正好在那個範圍里,於是,他們又分到了房子。

進入新世紀,因為要籌備更大的運動會,又一大片土地開始拆遷,他們買的院子正好在那個範圍里,又分到了好多房子。

90年代後期,因為住房改革,房價已經開始漲了。雖然很多房子不過兩千塊一平米,但是在當時的大部分人看來,價格已經高的離譜兒了。

邢大爺高興的看著自己家的那麼多套房子,這要是賣出去,能賣多少錢?但他真是個聰明人,看羅康娘倆沒動作,他也就不動彈。能租的就租出去,不能租的就放著。這時候往外租房還是通過房管段來操作的,在房管段登記一下,有人來問的時候,他們就會幫忙牽線。羅康的房子也是這麼操作的。

蚊子再小也是肉。雖說房租不貴,但架不住房子多啊。而且租客還要承擔一下當年的取暖費,不然這麼多房子,光是取暖費就是好大一筆錢。關鍵你不交還不行,會影響以後的房產交易。到時候你想賣房子,得先補齊取暖費。

1987年,羅元璟12歲,已經是一名身價不菲的初中生了。他在做生意之餘,也沒有耽誤學習,成績一向優異,不用媽媽操一點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