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贅婿科舉路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2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雖然大部分的伍班的學子最後都是退學,不過還是有那麼一兩成的學子選擇了上進。最勵志的大概就是杜領航,一口氣從丙級的伍班升到了乙級的叄班。杜領航是臨安指揮同知家的嫡幼子,出身武將世家,卻沒有選武舉的路。

這人剛來書院的時候,誰都不理,最初也是不肯好好念書的,後來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他突然就開始好好讀書了。但是這性子一如既往的難相處,偌大的一個書院,就沒見他和誰走的近了。

徐京墨直覺這人是個有故事的人,不過並不相熟,自然不該打聽別人家的私事。他喜歡這樣有競爭,又一心向學的地方。有壓力、有動力、亦有機會。

在這裡不僅可以讀書,還可以學習君子六藝,可千萬別覺得君子六藝無用。等日後進了官場,若無一點才藝傍身,是很難混的開的。所謂君子六藝指的是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

雖然科舉考試將算學納入正式考題,但是真的說起來,難度並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很基礎的。有興趣研究算學的人會涉獵更多的東西,比如天文歷算、地理測量等。除了興趣使然外,一般都是志在工部的人才會深入研學算學。

徐京墨出身侯府,禮儀一類的東西早就爛熟於心,不必為此再費時間,他選的是古琴和御馬。可惜,第一節 課就因為身高不夠,被御科的老師給勸退了。只得退而求其次,選了書法。

結果這書法的老師剛請辭,新的老師還未到任。

徐京墨心下無奈,好在只是六藝,若不然他都要懷疑崇山書院是不是徒有虛名了。

四書五經的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從開始只要求學子背下,到後面要求理解其含義,在然後要求融會貫通,甚至是得出自己的詮釋。

乙級的學子都已經是秀才了,他們介於理解到融會貫通之間,書院的夫子不僅是講授四書五經的意義,更是去講授這理解的出處。換而言之,就是增加了許多旁證博弈的內容。

徐京墨因為年歲小,被安排到了前排去坐,第一堂課的夫子便是擅長《禮記》的田夫子,他曾在九州的府學當教諭,後來不耐煩那些人情世故,便請辭離開了。

「諸君,既然坐在此處,定是準備走那功名路的。功名路,可不是一條青雲路,一路上將會遇到無數的問題,遇到問題改如何?自是去解決問題,因此,鄉試多了一種考題名為策問。」

策問是鄉試和院試最大的區別。策問時常與時政相結合,許是一個案件,許是一個朝廷一紙政令,考察的是學子們的實際應對能力。回答策問可不是開口閉口「我覺得」,人的行事應當有所依據,而非隨心所欲。

所以才說治經是基本,學子尚無能力去詮釋一部經典,但是需的要深入理解經典,形成自己的形式準則,如此才能做到行有可依。

田夫子看著下面學子的表情,有些人不以為意,有些人似乎在思考,無妨,這話他們日後定會深有體會的,他點了徐京墨問,「你可知如何詮釋一部經典?」

「學生所理解的詮釋,一要斷章句、二要通訓詁、三要明義理。」

「你覺得容易嗎?」

「極難。至今數百

年,有本事詮釋春秋的著作不過三本,其他的雖有涉獵卻並不被世人所公認。」

田夫子點點頭,「然也。吾等讀書明理,但是不是盲目從書。讀天下書,去偽存真,尋求自己所認可的大道,如此才能走的更遠。」

若是只會鸚鵡學舌,了不起就是舉人,但是絕無可能再進一步。

田夫子的第一堂課,可以稱之為「勸讀書」,讀的多、讀的透,真的讀懂以後才能形成自己的東西。徐京墨喜歡這裡,這裡沒有一家之言,有的只是方法論。

崇山書院的公齋是四人一間,只有甲級壹班的學子可以住兩人一間的士舍。甲級壹班只有二十人,這二十人的目標都是進士。

徐京墨看著遠處的甲級壹班的牌子,眼裡迸發了些許名為「野心」的情緒。

回到自己的住處,他總算認全了自己的舍友了,分別是杜領航、左言和唐柳。

杜領航和誰都不說話,一直臭著一張臉。左言出自世家左家,也是年少成名的人物,他見徐京墨進來,首先開口,「在下左言,痴長你幾歲,日後還請賢弟有什麼不懂的,可以隨時來找我。」<="<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